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说说盛世:贞观之治

发表于2010-05-06

     唐太宗为父亲兴建永安宫,在工地发掘出失传多时的宝镜──秦镜,唐太宗要大臣魏征解读秦镜的出处,魏征详细介绍了秦镜的典故:它是一块宝镜,不仅可辨别忠奸,还可照见国运之兴败。因秦王没有把宝镜用在正道上,所以招致灭国。相反地,汉高祖却独具慧眼。 



    且说汉高祖刘邦当年攻占秦都咸阳,萧何曾劝他立即封存咸阳宫、阿房宫等宫室。高祖对豪华的宫殿、金银财富、子女玉帛、钟鼎狗马均无动于衷,仅取走秦宫所有图书和这一面秦镜。


    由于刘邦得此宝镜,从而使得汉祚延续达数百年。汉末,群雄迭起,秦镜不知流落何方。讵料在数百年后,竟又在今天的龙首原出土,不无玄机云云。


    魏征说到这里,向唐太宗深深一拜,恭贺道:“今日秦镜出世,预示大唐江山万古长青,此乃陛下齐天洪福所致,臣特贺之。”在场群臣以为太宗听完这一番恭维,准会龙颜大悦,哪知他竟推开两个内侍抬的秦镜说道:“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。” 



    房玄龄不明所以,向太宗叩问原委。太宗正色道:“夫以铜为镜,可以整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魏爱卿常进谏于朕,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,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!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,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。” 



    大明宫建成后,唐太宗果然把秦镜作为镇宫之宝,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“大明”宫。



    长安老百姓流传一说法:“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,恍若白昼。” 



    唐太宗却始终没有搬到大明宫里去住,他一直住在老旧的太极宫中,凭着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,创造了“贞观之治”盛世。



    唐太宗特别注意虚己受人,兼德纳谏。


    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唐太宗曾经问魏征:“人主何为而明?何为而暗?”魏征回答说: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即多方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,若只听一方的意见,则容易愚昧不明。


    魏征并且举秦二世偏信赵高,隋炀帝偏信虞世基,终致危亡的例子,说明“是故人主兼听广纳,则贵臣不得拥蔽,而下情得以上通也。”指出君主只要兼听纳谏,则不会被臣下蒙蔽,下情亦得以上达。唐太宗听后深以为然,时时注意听取臣下的意见。


    更难能可贵的是,当年李世民与太子建成和四弟元吉内讧,魏征追随李建成的一派。一场血腥的“玄武门之变”后,李世民登位,捐弃前嫌,用贤唯能,礼待魏征,其间魏征直谏太宗二百多次过失,太宗仍能闻过则喜。虽然后来太宗也有不高兴的时候,说明太宗跳不出人性偏狭的局限,但相对历代皇帝,他也不失为一位最好的明君。


    李世民开创历史上鼎盛的“贞观之治”。唐开国以来,唐太宗汲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,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、府兵、科举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、缓和阶级矛盾、安定社会秩序、发展经济生产、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,同时整顿吏治,改革政府机构,使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。


    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中,国家政治、经济达到了昌盛繁荣的顶点。

发表于2010-05-06
以铜为镜,可以整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
发表于2010-05-06
要是现在首都在西安该多好啊
发表于2010-05-08
发表于2010-05-10
历史不错,我爱读史书,这周末去借书去。
发表于2010-05-12
这个坛子貌似文化味道比较浓啊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