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沪楼市充满谜局 温州客等待时机年底重返上海

发表于2005-09-12
是退还是进?金九银十的上海楼市仍然充满谜局,名噪一时的温州炒房团如何决定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近日调查了近10位温州地产投资者发现,短期投资者眼下观望重重,但出人意料的是,不少温州人嗅出新机会,认为年底将是淘金时。

太太炒房团暂“移情别恋”


在温州,“太太炒房团”曾被称作温州房产投资半边天势力,是家庭房产投资的决策人和执行人。但随着新政组合拳的出击,如今太太们对地产的热情大不如前。


40多岁的温州人詹女士就是其中一员,她的圈子在“鼎盛时期”,曾扩展到近10个购房成员。不过,昨日詹女士说起房子,语气很平淡,“我们最近都不太关心房地产,因为今年5月后房子已经变成了冷门话题。”
去年,詹女士所在的“太太团”多次结伴到上海购买别墅。“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公交车上,那时候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关于房子的。”詹女士回忆道。


然而詹女士没有料到的是,前段时间她将去年购买的一幢浦东别墅挂牌出售,当时因买家出价大大低于她的预期而未成交。但此后,这个价格再无人问津。


“割肉我不卖,再等等看吧。”现在,詹女士将别墅出租做起了房东,转而关心起羽绒服市场的投资。


“温商对这次政策调控极为敏感,观望心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,短期内很难有松动。”对此,新湖房产温州公司总经理朱爱萍感叹,目前上海房产价格高位运行,加上两年内转让付5%营业税、契税等系列政策的出台,获利空间很小,甚至有可能被套,“现在买进来,基本是死定。”
事实上,近来已鲜有温州客户出手上海住宅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,温州投资客非常集中的上海康城,昨日新推一批房源,尽管价格优惠并且承诺退房,但售楼处工作人员表示,温州人几乎销声匿迹。


昨日,《温州晚报》房产工作室一位负责人则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,目前外地楼盘到温州推广明显较少,温州当地媒体对组织购房活动也很谨慎。而且,该工作室原定7月组织的“《温州晚报》商业地产节”,也因市场不景气而推迟到9月开展。


有关资料显示,《温州晚报》、《温州都市报》和《温州商报》三年来组织购房团不下100次,三家媒体近几年三分之一的广告收入均由外地开发商贡献。


“今年下半年,异地楼盘的广告下降了不少。”《温州晚报》房产工作室这位负责人表示。


等待年底入市淘金时


尽管市场观望气氛浓厚,温州资本仍然嗅到了新的机会。


作为一家钢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,温州人林先生还是地产投资高手。目前,他在上海拥有近5000万元的地产投资,领域涉及市中心多个高档楼盘、郊区别墅、各大商铺和大片工业厂房。


林先生判断,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,上海房地产市场今明两年可能会处于低谷,但长期来看升值空间很大。


“我仍然看好市中心楼盘,尽管最近这些楼盘在降价。”林先生认为,上海市中心土地供应稀少,未来仍然供不应求。宏观调控挤出了短线投资客,出现价格波动,不过在降价一定幅度后,开发商不会再跌破成本。长期来看,地段决定价值的规律不会改变。


不过,如此庞大的投资体系需要大资本支撑。林先生表示,因为自己前期投资已经赚了不少钱,加上还有其他产业资本支撑,目前资金链没有问题,“割肉抛售的都是没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。”
“其实,我这个圈子里的朋友很少现在抛盘,基本都是养着房子。”另一位40岁左右从事地产开发的温州老板朱先生也信心十足,他的判断依据是,最近公务员提高工资水平、企业员工工资上涨以及可能的通货膨胀,都令房产成为一个资产保值的工具。


林先生和朱先生对上海楼市有着一致判断:当舆论媒体、政府部门都称房地产进入冬天时,就是该重新出手的时机。他们认为,今年11、12月份不少人会因为还款压力进行大甩卖,那时可以入市淘金。


温州企业家郑先生最近则在考虑投资土地。上海市中心某个写字楼项目因为股东出现资金问题而需要融资,圈子里的一个朋友就找他入股几千万元,“这对我很有吸引力,因为该项目位于市中心且靠近地铁,现在写字楼市场又那么热,估计回报率比较高。”
上一页|1|
/1页